文丨圈圈华盛通
编辑丨圈圈
前言
警惕“毒友谊”!
在学校、在网络上他们打着 “好朋友”的名义,一步步 把孩子推向深渊,炫富、撒谎、逃课、拉帮结派、情绪失控, 甚至对抗父母。
那么现实生活中 该如何远离这些“毒友谊”?作为家长又该 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天生的“恶”
你们有没有刷到过这个视频,视频里面一共有 三个小女孩站在小区 顶楼阳台外面玩耍 ,一个年龄较大的 蓝色衣服女孩正对着另外 两个明显年龄很小的女孩 炫耀自己的事迹。
展开剩余89%“我经常从这里跳下去,不会死的, 你试试。”
在蓝色衣服女孩的 引导下,另外两个小女孩 站在阳台边缘,纷纷露出了 跃跃欲试的动作,但镜头一转, 下面竟是几十米的高度,而蓝色衣服女孩就 站在阳台最里面,双手紧紧抓住阳台的栅栏。
看到这样 危险的行为,网友害怕不已, 哄着两个小女孩回来露台,其 颤抖的声线充分暴露网友此时的心境,这两个小女孩在懵懂的年纪 根本分不清孰对孰错,在蓝色衣服女孩的教唆下 她们信以为真。
随后网友对蓝色衣服女孩 进行了训斥,而蓝色衣服女孩的反应 不是认错或愧疚,而是 要求网友删除录像,网友表示 要把录像发到小区群里面,警示小区的家长和小孩,不要在此处玩耍,被网友拒绝的蓝色衣服小孩 不等网友把话说完, 直接上手抢夺手机。
由此可见,蓝色衣服女孩 明知自己刚才教唆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不是网友正好路过, 或许这两个被教唆的小孩子就丢了命。
这样的案例,就是提醒了家长们, 一定要帮助你的孩子筛查身边的朋友,不同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有的孩子天性善良, 而有的孩子就是天性的恶,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种说法叫 “三岁看老”,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孩子的性格, 但是可以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毒友谊”不是指孩子交了个小偷小摸或者打架斗殴的“坏朋友”那么极端, 它更像是一种“氛围”,一种“关系模式”。
你孩子身边有没有 常教唆引导孩子做坏事的朋友?一定要 帮助孩子如何认清友谊,及时止损。
家长不能上来就教育或者骂孩子交坏朋友,就比如一对母子吵架,妈妈直接对孩子说: “以后不准和某某某玩!” 结果孩子直接摔门走了,在他们现在的认知里“ 我们是好哥们,我要对友谊绝对忠诚”,家长的做法反而 反其道而行,不如 平时多和孩子聊聊最近交了什么朋友,和朋友做了什么有趣的事, 在聊天中把交友原则输入到孩子认知里。
攀比心作祟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一刷都是 各种上流生活,学生 过早的接触电子产品看到这些视频 自然会有想法,或者班里有家庭很好,从文具到衣服鞋子再到假期的旅行, 都让自家孩子觉得不如。
孩子的自卑感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把价值观被死死的绑在 “别人有什么”而不是“我是什么样的人”上,这会 导致学生变得焦虑、不满足、 甚至对家庭的怨恨。
有的家长反映,之前给孩子买的vivo手机用的挺开心的,回学来家后,非要 闹着买苹果或者三折叠,细问后才知道班里很多同学都用的苹果, 被迫攀比谁用的是最新款,谁就是“有实力”。
有实力的跟有实力的玩,没实力的将被“踢出”小团体, 这种友谊的“毒”在狠狠 践踏学生对“友谊”的纯真理解。
这事听着稀疏平常, 但对孩子心理的打击不小,家长 别还以为早恋是头等大事,也要看看孩子回家是高兴还是唉声叹气, 有些伤害,现在不注意将影响他的一生。
还有那些喜欢 拉着人“一起躺平”的伪学渣,嘴里天天对朋友说 “读书有什么用”“考试我都是白卷”“那么拼命还是打工”,结果 别人听信他的话真躺平了, 他偷偷的学习,一到考试的时候, 你家学生成绩下滑严重, 他却直线飙升。
这种友谊的“毒”在于它像催眠曲一样, 瓦解这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进取心, 他让人误以为“不努力”很酷很轻松, 掩盖了背后的欺骗和恶意,学生被带偏了节奏,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等醒悟过来, 已经落后一大截。
家长一定让孩子 对内心自我价值有清晰的定位,知道“ 我想要什么”就不太会被别人的物资攀比带跑偏,也不太会 被伪学渣的“躺平哲学”迷惑。
同时 关注孩子和朋友相处时的真实感受,是觉得放松、开心、有成长?还是感到自卑、焦虑、被消耗?
有家长反映,自家孩子成绩上去后当了班里课代表, 成绩上升本来是好事,可是孩子却变得愁眉苦脸,原来那几个 和她以前玩的好的朋友教唆别人不能和她玩。
其实就是从原来的学习成绩差不多到现在的 天壤之别,让她之前的朋友们 感到了不甘心,看不得你变得好,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孤立、排挤。”
小到学校,大到社会,你很难看到 两个不一样阶层的人长久走到一起,小时候学渣和学霸还能在一起玩耍,随着 学习任务的增加,无论是学校考取的不同,还是观念的不同, 这样的朋友大多走向陌生。
如果 一段友谊带来的负面情绪远多于正面,就像是手机电池一直在掉电,那它可能就是“有毒”的, 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感到不舒服了就要警觉。
结语
这样的“毒友谊” 不仅消耗孩子的精力,还会慢慢侵蚀孩子认知,我们更应该 帮助孩子筛选身边的朋友,引导孩子主动分辨“毒朋友”,勇于对其说不。
发布于:广东省倍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